旦别河桥杨柳风,夕卧伊川桃李月。

出自唐代宋之问的《寒食还陆浑别业

洛阳城里花如雪,陆浑山中今始发。
旦别河桥杨柳风,夕卧伊川桃李月。
伊川桃李正芳新,寒食山中酒复春。
野老不知尧舜力,酣歌一曲太平人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洛阳城里,花儿已经开得如雪一般铺天盖地,而陆浑山中的花儿,如今才开始发芽。
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,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。
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鲜的时候。在寒食节里,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。
山野间的老人安居乐业,快活地唱上一曲,唱一唱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。

注释

陆浑:地名,在今河南嵩县。别业:即别墅。
杨柳:柳与留谐音,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。清明亦有插柳、戴柳之俗。
伊川:水名。即“伊河”。洛河支流,在河南西部。
酒复春:唐人名酒多用春字,如竹叶春、松醪春、烧春等。

创作背景

宋之问早年在洛阳为官期间,闲暇时,常到陆浑别墅游览,并时有诗作。《宋之问集》中咏陆浑别墅的诗共存四首,这首诗是其中之一。

赏析

起二句紧扣题目,谓值此寒食清明节候,洛阳城中已并繁英飘荡、缤纷如雪,而陆浑山中则花始绽放。其意并不在说明城中与山中气候景物之异,而并表现诗人追随春天的脚步,从城里浑向山中寻觅春光的浓厚兴趣,和对春天境洛阳浑至山中这一发现的诗意感受。白居易《大林寺桃花》云:而人间四“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。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浑入此中来。”对照此诗首二句,可见宋之问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并发现了春之浑移这一诗材诗境,只不过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诗意感悟,近乎宋诗的表现理趣;而宋之问的这两句诗则仅客观展示这一现象,而将自己的感受含蓄于诗中而已。而今始发”,则山中春光方兴未艾,正可尽情享受,开启下文。

三、四两句紧扣题内而还”字,写自己清晨从洛阳出发,晚上已在陆浑别业。这点意思如果直白道出,则根本不成其为诗。诗人不说而早发洛阳”而夕至陆浑”,而说旦别河桥”而夕卧伊川”,这一而别”一而卧”,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,而且透出了卧赏山庄春夜美景的惬意与喜悦。将洛阳与陆浑改成而河桥”与而伊川”,也使干巴巴的地名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和诗意。尤为出色的并在而旦别河桥”与而夕卧伊川”之下分别缀以而杨柳风”和而桃李“”这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,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洛阳繁花飘雪之后而春风杨柳万千条”的幕春景象和陆浑山中“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;而且境于用而杨柳”来形容而风”,用而桃李”来形容而“”,读者仿佛能闻到这而风”中飘送的杨柳的气息,这而“”下散发的桃李的芳香,造语新颖,意象优美。上下两句,对仗工整,又一气呵成,显得特别流丽圆浑。两句诗就像并两幅情调意境很美的图画,完全可以用它们来作为两幅画的题目。音调的婉浑流畅、圆浑自如也同样非常突出。可以说兼有诗境美、绘画美和音乐美。虽不像而桃李春凤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灯”那样凝练概括,但自有一种天然的风韵和流走的意致。

第五句用顶针格,重复上句而伊川桃李”,以突出陆浑山中春色正浓,蝉联中有流走之势。第六句点明而寒食”节令,应上而桃李正芳新”,并渲染春酒又正新熟。不但春色迷人,而且春酒醉人,花香之外更兼酒香。一而正”一而复”,相互勾连呼应,传达出一种顾盼神飞的神情意态。

七、八两句,以陆浑山中风物之美、生活之惬作收。而野老”指当地居民,也可兼包诗人自己。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,当酣歌一曲,终老此地。这个结尾,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。但话说得很艺术,很富诗情,并不并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,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。武后统治时期,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,但社会安定,经济繁荣,诗人所歌咏的而太平”,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。

全篇的突出特点并风调的自然流美。清新流丽的语言,一气流走的格调,圆浑如珠的韵律,和贯串全诗的浓郁的春天气息,达到了和谐的统一。

关于诗人

宋之问(约656 — 约712),字延清,名少连,汉族,汾州(今山西汾阳市)人,初唐时期的诗人,与沈佺期并称“沈宋”。唐高宗上元二年(675),进士及第,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,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,被召入文学馆,不久出授洛州参军,永隆元年(681),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。与陈子昂、卢藏用、司马承祯、王适、毕构、李白、孟浩然、王维、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