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美的8首立秋古诗词

立秋为七月节。春为生,熟为秋,熟为轻,所以秋为轻盈展翅,由此才称“飞龙秋,游上天”,有秋高气爽。

春花秋月,花为温馨,为繁;月为清寒,为简;由此秋夜明,秋风白,才有碧水秋素,秋水为神玉为骨。

而秋明空旷,野色浩无主,也才秋波横流,秋爽媚人,秋怀难耐。如此理解收成之季才好。

立秋有三候

一候,凉风至

一候凉风至| 立秋之日“凉风至”,“凉风绕曲房,寒蝉鸣高柳”。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,肃清是为收敛,秋为“揫”,“揫”(jiū)就是敛聚。

二候,白露降

二候白露| 后五日“白露降”,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清凉风来,露珠晶莹变白,白是秋之标识。但露尚未凝滞,还能在阳光下滚动,非“相思黄叶落,白露点青苔”之露。

三候,寒蝉鸣

三候寒蝉鸣| 再五日“寒蝉鸣”。“踟蹰亦何留,相思无终极。秋风发微凉,寒蝉鸣我侧。”这是曹植诗。古人硬要分辨寒蝉小而青紫,其实应是蝉们秋凉后发声困难,知生命将尽的变声凄切。

立秋的习俗

贴秋瞟

早立秋凉嗖嗖,晚立秋热烘烘,预示秋后天气能凉爽。老北京习俗,立秋日戴楸(qiū)叶(妇女儿童以楸叶剪成花样,取其秋意),吃莲蓬、藕,赏苿莉、枙子花,也要吃肉,“贴秋膘”。楸树下垂的细枝称“楸线”,陆游的句子:“摇摇楸线风初紧,飐飐荷盘露欲倾”, 飐(zhǎn)是风吹飘摇。新秋初凉,多美!

七月流火

农历七月,初秋。“七月流火”的“火”其实是指火星的位置从中天西降,意味着暑退秋至。这个火星是古人所说苍龙七宿中的心宿。《尔雅》称七月为“相月”,这个“相”,我想是天气相助的“相”——天气相助而万物长成。七月还被称为“兰月”,泽兰七月开莹莹白花,有一种温馨的清香。

以上节选自《微读节气·立秋》朱伟著

立 秋 诗 词

《立 秋》唐•刘言史

    兹晨戒流火,商飙早已惊。
    云天收夏色,木叶动秋声。

云际天空开始收敛夏日的色调,树叶间秋声已动,秋天的脚步近了。

《初 秋》唐•孟浩然

    不觉初秋夜渐长,
    清风习习重凄凉。
    炎炎暑退茅斋静,
    阶下丛莎有露光。

立秋悄然而至,夜长日短,清凉静谧,台阶的草丛中有了露珠的点缀。此诗让人看到了生活中被忽略的小小美景。

《秋风引》唐•刘禹锡

    何处秋风至?萧萧送雁群。
    朝来入庭树,孤客最先闻。

诗人于秋风上驰骋诗思,却又深刻地叙出了羁旅思乡的弦外之音。

《立秋日 曲江 忆元九》唐•白居易

    下马柳荫下,独上堤上行。
    故人千万里,新蝉三两声。
    城中曲江水,江上江陵城。
    两地新秋思,应同此日睛。

立秋之日,诗人骑马出郊,在江堤上龋龋独行。这时候诗人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朋友,思念之情油然而起。

《立 秋》宋•刘翰

    乳鸦啼散玉屏空,
    一枕新凉一扇风。
    睡起秋声无觅处,
    满阶梧叶月明中。

本诗写出了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微感受。仿佛立秋一到,大自然就换了一副面孔,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。

《宣府逢立秋》清·计东

    秋气吾所爱,边城太早寒。
    披裘三伏惯,拥被五更残。
    风自长城落,天连大漠宽。
    摩霄羡鹰隼,健翮尔飞搏。

爽朗的秋天气象是我所喜爱的,羡慕那些翱翔天际的鹰隼,它们挥动强健的双翼,搏击长空。

《新 秋》唐·齐己

    始惊三伏尽,又遇立秋时。
    露彩朝还冷,云峰晚更奇。
    垄香禾半熟,原迥草微衰。
    幸好清光里,安仁谩起悲。

立秋之日到了,不免惊喜三伏天慢慢要结束了,早起看晨露、朝霞,感觉有点冷意,傍晚看云层遮盖山峰,景色更加奇美。

《秋夜雨·和韵刘制几立秋夜观月,喜雨》宋·吴潜

    不嫌天上云遮月,雨来正是双绝。
    雷公驱电母,尽收卷、十分袢热。
    三更又报初秋了,
    少待他、西风凄冽。
    灵司话头莫说,且唱饮、刘郎一阕。

不讨厌天上的月亮被云彩遮掩,有雨来那就更好,雷雨之中,燥热就会被席卷一空。立秋已到,很快就会西风凛冽,星转物移、悲秋伤景的话儿就不要说了,咱们且饮酒作乐,听一曲刘郎艳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