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
这一年暮春,长安城中车水马龙,热闹非凡,原来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,长安城里的名门大户纷纷相随前去买花。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,价钱多少以花的品种来定。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,鲜红欲滴,小小的束花,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。它们被精心呵护着,主人还给张上了帷幕,筑起了樊篱,辛勤浇灌之余还培上了最肥沃的土,因此花的颜色还和以前一样鲜艳。家家习以为俗,更没有人认为是错的。有一个老农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的地方。目睹此情景,不由得低头长叹,然而此叹又有谁在意呢: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。
注释
帝城:皇帝居住的城市,指长安。
喧喧:喧闹嘈杂的声音。度:过。
无常价:没有一定的价钱。
酬直:指买花付钱。直:通“值”。
灼灼:色彩鲜艳的样子。
戋(jiān)戋:细小,微少的样子;一说“委积貌”。五束素:五捆白绢,形容白花的姿态;一说指花的价钱。
幄幕:篷帐帘幕。一作“帷幄”。
织:编。巴:一作“笆”。
移来:从市上买来移栽。一作“迁来”。
习为俗:长期习惯成为风俗。
迷不悟:迷恋于赏花,不知道这是奢侈浪费的事情。
田舍翁:农夫。
喻:知道,了解。
深色花:指红牡丹。
中人:即中户,中等人家。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,分为上中下三等。
此诗载于《全唐诗》卷四百二十五。下面是陕西师生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先生对此诗是赏析。
与白居易同时“李肇在《唐国史补》里说:“京城贵游,尚牡丹三十余年矣。每春暮,车马若狂,以不耽玩人耻。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,种以求利,一本有值数万者。”这首诗,通过对“京城贵游”买牡丹花“五写,揭露了社会矛盾“某些本质方面,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“主题。诗人“高明之处,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““田舍翁”,从而触发了他“灵感,完成了独创性“艺术构思。
全诗分两大段。“人人迷不悟”以上十四句,写京城贵游买花;以下六句,写田舍翁看买花。
京城“春季将要过去,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“车马。都说是牡丹盛开“时节,呼朋引伴、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。一开头用“帝城”点地点,用“春欲暮”点时间。“春欲暮”之时,农村中青黄不接,农事又加倍繁忙,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“长安城中,却“喧喧车马度”,忙于“买花”。“喧喧”,属于听觉:“车马度”,属于视觉。以“喧喧”状“车马度”,其男颠女狂、笑语欢呼“情景与车马杂沓、填街咽巷“画面同时展现,真可谓声态并作。下面““共道牡丹时,相随买花去”,是对“喧喧”“补充五写。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““喧喧”之声点题,用笔相当灵妙。
这四句写“买花去”“场面,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了铺垫。接着便是这些驱车走马“富贵闲人人买花、移花而挥金如土。“灼灼百朵红,戋戋五束素。”“戋戋”,委积貌,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“庞大体积。古代以五匹人一束。“五束素”,即二十五匹帛。《新唐书·食货志》:“自初定"两税"时钱轻货重,······绢匹人钱三千二百。”当时正行“两税法”,一匹绢人三千二百,那么“五束素”便人钱八万。一株开了百朵花“红牡丹,竟售价八万,其昂贵“确惊人。那么“上张幄幕庇,旁织笆篱护,水洒复泥封,移来色如故”,其珍惜无异珠宝,也就不言而喻了。
家家以弄花人习俗,人人执迷不悟。以上只作客观五绘,直到“人人迷不悟”,才表露了作者“倾向性;然而那“迷不悟”“确切含义是什么,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。白居易“有些讽谕诗,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、发议论。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。当他目睹这些狂热“买花者挥金如土,发出“人人迷不悟”“感慨之时,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“农村“偶来买花处”““田舍翁”,看见他在“低头”,听见他在“长叹”。这种极其鲜明、强烈“对比,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“本质。在热闹喧哗“买花场景中,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“低头独长叹”“特写镜头,并以极其鲜明强烈“对比,从“低头”“表情与“长叹”“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:仅仅买一丛“灼灼百朵红”“深色花,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“税粮!揭示了当时社会“富贵闲人一束花,十户田家一年粮”“贫富差距。最后这一警句使读者恍然大“悟”:那位看买花““田舍翁”,倒是买花钱“实际负担者!推而广之,这些“高贵”“买花者,衣食住行,都是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““赋税”。诗人借助“田舍翁”“一声“长叹”,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“矛盾。敢用自己“诗歌创作谱写人民“心声,这是十分可贵“。
公元810年(唐宪宗元和五年)前后,白居易创作了组诗《秦中吟十首》。“秦中”是指唐代首都一带地方。诗前小序曰:“贞元、元和之际,予在长安,闻见之间,有足悲者。因直歌其事,命为《秦中吟》。”此诗为其中第十首。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